JustLea.

Another way

诗与胡说 page two

大学与风度

 

记得高晓松先生曾经在一个节目里说过:名校是镇国重器,名校毕业不是为了让你找工作的,是为了让国家相信真理,而名校毕业生一要有胸怀天下的大志,二要有改造国家的欲望。虽然高先生语句中特指“名校”,但我认为,普通大学也背负着同样的使命,其所培养出来的的人才也应该具有这样的情怀。

何谓大学?

寒窗苦读十二载,高三那年的早起晚睡,所有辛酸和欣悦都不过是为了这个归属——大学,所谓的“诗与远方”。

说实话,没有期待是假的。我和许多同龄学子一样渴望着在大学里找到思想腾飞的空间,也期待着能结交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,还有令人眼花缭乱的社团活动、丰富充实的课外交流……而最大的快乐,其实还是来自于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。我以为上了大学后我就能得到梦寐以求的自由和自我。

然而“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”。从军训开始,临沂巨大的昼夜温差就让我受到了冲击。正式上课后,我不得不努力适应老师讲课时的特色口音,每天也匆匆忙忙跑课室,我的路痴属性在6000亩的临大校园里暴露无遗。留意校车的班次和间隔、饭堂哪个窗口比较好吃便宜、某专业的老师的点名几率……这些似乎都成了我的必修技能。

日子飞逝,每天都在早晨的起床气中挣扎着,但我隐隐觉得总是少了些什么。

大学,好像不应该是这样的。

——又或者说,它不止于这样。

一所大学,无论有没有211或985的黄袍加持,它都应该具备兼容博爱的胸怀,允许不同思想的碰撞和交流,而不是依旧停留在“这里不考,我们就不花时间多说了啊”的应试模式。早几年有个学者说,中国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都是勤奋的,严谨的,但缺少美国学子的创造力和新思维。不难看出的是,我们许多课程仍旧形同虚设,学院活动流于表面,真正深入到大学生的思维开发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,似乎鲜有平台。

一个大学生的风度,体现在他的言行举止、待人接物方面。我们不应该苛求“毕业以后你应该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”,在大众被实用主义绑架的当下,我们更应该提倡让学生拥有自己的道德判断和价值立场,在大学里发现自我,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,提升综合能力,而这些方面的意义,并不是可以用“有没有用”来衡量的。有人说,当你走出校门,你忘却了那些繁杂的公式和拗口的古文,剩下来的,才是真正的教育成果。所以,一个大学生的风度和气度,从来都不应该被“什么档次的学校”“专业是否热门”而束缚。

做自己,才是最重要和最有难度的事情。协调理想和现实生活,才是真正的学问。一所大学的魅力,不在于科学、人文知识的储备和多么强大的师资,而在于超出这些东西之外,带给学生的思考余地和讨论空间。而一个当代大学生,应该是一个自由独立的个体,他要具备思考、判断的能力,而不是没有目的感、浑噩度日的行尸走肉。

我们无法铸造柏拉图的理想国,但在我们所处的“诗与远方”,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,我们都可以是有现实情怀的理想主义者,而我们的征途,是那遥遥无尽的星辰和大海。

上一篇 下一篇
评论
©JustLea. | Powered by LOFTER